Notice: Undefined index: HTTP_REFERER in /home/wwwroot/slmc/wwwroot/e/action/ShowInfo.php on line 2 建材生产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建材生产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技术水平

2011-01-26 12:17:49 来源: 作者: 阅读:  字体 :

建材是建筑材料的简称,它的生产规模和消耗总量,真实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建材行业飞速发展,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在国际建材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的建材生产规模位居全球之首;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品种类型愈加丰富;主要产业的自主核心技术和设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建材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和新世纪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里,建材工业始终围绕发展这个主题,从行业实际出发,开拓、创新,不断迈上新台阶。
  上世纪80年代,集中力量解决供不应求矛盾,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通过国家投资,先后完成了河北冀东、安徽宁国、江苏淮海三大水泥引进项目建设。
  198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指引下,国家建材局制定了《建材工业发展纲要》,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投资面。
  在这期间,拥有我国自主建材,扭转了水泥、玻璃等主要建材产品供不应求的被动局知识产权的洛阳浮法玻璃技术通过鉴定、进行推广;引进了10余项国际先进的新型干法水泥主要设备制造技术,启动了墙体材料革新工作等,为我国建材工业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奠定了初步基础。
  为适应产业发展的变化,国家建材局把"结构、节能、出口"列为"八五"计划的工作重点,并确定实施冀东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泰安万吨玻纤池窑生产线等4个重点建设项目,以带动全行业技术进步。制定了沿江沿海("T"型)水泥发展战略,以满足东部地区经济蓬勃发展对水泥的需求。
  90年代中后期,建材工业在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浮法玻璃、新型建筑材料等先进生产力的同时,围绕"控制总量、调整结构",对水泥工业实施"上大改小";对小水泥进行"限制、淘汰、改造、提高";组织了国企三年脱困,以及淘汰"两小"攻坚战等;为了突破发展新型干法水泥项目投资过高的瓶颈,组织全国水泥设计研究单位和企业联合攻关,在山水和海螺白马山日产2000吨新型干法水泥项目上实现了"低投资、国产化"。在这一时期还提出了将无机非金属新材料和非金属矿物材料及制品作为建材工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进入新世纪,建材行业加快结构调整的进程,促进了建材工业的全面发展。水泥工业由于实现了"低投资、国产化",新型干法工艺得到了迅速推广,2004年至2007年,其生产能力年均新增1亿多吨,2007年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占水泥总产量的比重达到54%,2001年至2007年共淘汰落后水泥能力约2亿吨。水泥、平板玻璃、建筑卫生陶瓷、玻璃纤维等行业中,先进生产能力现已占居了主导地位,节能减排也由此取得明显成效。
  我国建材行业生产规模跃居世界首位,成为名副其实的建材生产大国。水泥、平板玻璃、建筑陶瓷和卫生陶瓷等主要建材产品年产量已先后跃居世界首位。2007年,我国生产水泥13.6亿吨,平板玻璃5.5亿重量箱,卫生陶瓷1.59亿件,建筑陶瓷产量56亿平方米,玻璃纤维161万吨,分别是1978年的21倍、31倍、68倍、1026倍和39倍。如今,全球近一半的水泥、平板玻璃和建筑陶瓷都在中国生产。
  产品质量明显提高,门类品种日益丰富,配套能力显著增强。上世纪80年代,我们曾经把满足建设三星级宾馆所需建筑材料的品种、质量和配套作为追求目标,今天,我们不仅可以为五星级宾馆所需的建筑材料配套,还可以为航空航天、军工、高新产业等提供特种材料。
  我国建材主要产业在技术进步方面经历了以引进消化为主到引进和自主创新相结合,进而以自主创新为主的过程,主体技术和装备已经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技术水平,不仅满足了国内需求,还实现了出口。
  我们已经建成日产4000吨级及以上新型干法生产线171条,其中海螺建成的4条日产万吨生产线已经成功投产运行多年。日产4000~6000吨规模生产线的装备国产化率达到90%。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我国洛阳浮法玻璃技术日臻成熟,建成了多条日熔化900吨浮法玻璃生产线,在超厚和超薄浮法玻璃的生产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电子工业用0.55mm、0.70mm超薄浮法玻璃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自主开发生产7800吨陶瓷压砖机,打破了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超大超薄陶瓷板、多晶硅石英陶瓷坩锅研发成功并实现产业化。大吨位玻璃纤维池窑技术、全氧燃烧技术都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新型建筑材料、树脂基玻纤增强复合材料、混凝土及制品、非金属矿材料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及制品等行业,在工艺、技术和装备领域都取得了显著进步。我国2.0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玻璃钢叶片、年产千吨级的碳纤维项目均已投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