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智能建筑是指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安全生命周期中实现高效率利用土地、水等各种资源,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建筑物。绿色智能建筑是人类对建筑和居住问题理性思考的结晶,将成为我国智能建筑发展的重要标志。 人们目前正经历着传统的“绿色”向“智能绿色”的转变。用“绿色”推动“智能”,用“智能”服务于“绿色”,“绿色”与“智能”不仅仅是系统,其更是“绿色”的智能化。可以设想,在未来建筑和小区住宅中,智能化系统为人们创造出高效、便捷的工作条件、安全的环境、健康的生活方式,智能化系统控制着建筑技术功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能耗,尽可能地发挥建筑的生态效应。可见,智能建筑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用智能系统控制建筑,而是更加关注利用智能系统构筑未来的绿色建筑,此时的建筑才能真正成为具有自控能力的绿色建筑。 坚持技术创新 绿色智能建筑首先是低能耗建筑,在以往的智能化系统中,建筑节能技术的地位虽然很高,但多为建设方的“亮点”、工程承包方的“卖点”,不少内容名不副实。提高建筑节能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设备的运行效率和管理模式息息相关。建筑智能化就是通过技术实现建筑节能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比如:运用楼宇自控系统的节能策略,提高建筑智能化系统的控制精度,加强空调设备最佳启停控制,搞好新风量节能控制,优化控制算法进行节能控制等。建筑节能的技术措施应作为工程建设方、设计方、承包方以及物业管理方必须实施的基本工作内容,除了应按照建筑节能的相关标准进行规划设计外,还必须在建筑物生命周期的每一个环节给予落实,而智能化为绿色智能建筑服务的全过程必须依靠技术创新。如:在建筑节能中采用高精度的各类物理量与化学量的检测器,对能源使用状况、能耗设备运行状态、节能控制效果等进行检测;开发功能强、可靠性高的无维护现场控制器;灯光控制采用智能调光器和自动跟踪系统;太阳能、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的监控;使用高效的节能灯具和节能家电,都需要依靠产品的技术创新和进步。 完善公共管理体制 如今,我国绿色智能建筑属于起步阶段,缺乏系统的技术政策法规体系,真正意义的绿色智能建筑尚未进入实质性推广应用阶段,绿色智能建筑的设计理念和绿色消费观念还需要进一步引导。因此,政府和行业协会需要从我国国情出发,本着“功能实用、经济适用”的技术选择原则,制定技术规范标准,扶持国产化、推进产业化,以提高我国绿色智能建筑技术的总体水平,从规划、设计、施工、验收、运行维护等方面建立一套完整、可操作性强的绿色智能建筑评价体系,健全发展节能与绿色智能建筑的政策法律体系,建立节能与绿色智能建筑的行政监管体系。我们高兴地看到:2005年10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会同科技部联合发布了《绿色智能建筑技术导则》,2007年3月,“第三届国际智能、绿色智能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在京召开,大会涉及绿色智能建筑设计、建筑节能、绿色建材、供热体制改革、住宅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等重大问题;2007年8月,住房与城乡建设部颁布了《绿色智能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试行)等一系列与绿色智能建筑相配套的标准。这些标准对于推动绿色智能建筑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现在智能建筑行业出现新的变化,过去的这些标准可能不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因此,这就需要主管部门能够结合实际,建立健全公共管理体制,规范市场秩序,推动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优化节能管理 国外专家对建筑全周期成本进行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建筑物在建设过程中,规划成本占总成本的2%%,设计施工成本占23%%,而运营成本占到75%%。而在我国,大家往往重视降低建设过程的成本,忽视建筑运营使用过程的成本,其实大部分的建筑运营成本还是比较高的。想要降低建筑的运营成本,只有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提高建筑的管理效率。 智能建筑技术的优势之一就在于其能帮助建筑管理者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建筑能耗和人工成本。只要运行管理有一定的节能空间,就应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智能化系统应建立能耗管理信息平台,凡是有利于用能管理的参数,通过平台准确地采集并完整地存贮,都通过对各类实时信息与历史数据分析,管理当前的用能设备,优化用能控制与管理策略,提高绿色智能建筑运行的效率。 面对绿色智能建筑的发展机遇,我们应该在学习、借鉴国外成功做法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加强宣传,让社会各界对推行绿色智能建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充分认识;结合各地域的特征和经济现状,制定颁布绿色智能建筑标准和评估规范,研究开发、应用推广绿色新技术、新材料和成熟适宜的绿色智能建筑技术体系;建立健全绿色智能建筑立项、设计、施工、运营各环节管理机制和技术政策法规;通过高校、设计单位、企业与政府、行业协会的密切合作,推动绿色智能建筑成为我国未来建筑的主流,实现建筑业持续、健康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