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把2007年作为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的关键一年,明确提出该市2007年节能减排目标:万元GDP能耗下降5%、万元GDP水耗下降5%、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下降3%、二氧化硫(SO2)排放量下降10%。从《行动计划》执行情况看,各项指标完成情况良好,预计可以全面完成年度节能减排目标。记者日前从北京市发改委了解到,一年来,北京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多方面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多驾”马车促节能减排工作全面推进。
强化管理政府监管与市场机制双轮驱动
北京市强化管理,政府监管与市场机制“双轮”驱动促节能减排工作。北京市政府与重点企业、区县签订“节能减排军令状”。该市加强对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用能单位管理,采取有力措施,切实降低能耗,将“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20%%的目标按年度、区县、重点耗能单位进行分解,与各区县政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及重点企业等签订了节能目标责任书。市政府还与各区县政府、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订“十一五”时期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责任书,并组织各区县制订2007~2010年主要污染物分年度减排计划。
2007年6月10日,北京市节能监察大队成立,它成为了市民可信赖的节能卫士。其主要职责是指导用能单位合理用能和节约用能;督促检查用能单位执行节能法律、法规、规章、相关标准以及国家和市人民政府有关节能规定;依法查处和纠正违法违规用能行为。节能监察大队以全市机关办公楼、宾馆饭店、写字楼、商场等空调使用大户为重点,加强监督检查,促进空调节能管理措施切实落实到位。半年来,节能监察大队根据群众举报,对60家商场、超市、写字楼等大型公共建筑实施了夏、冬季空调温度节能监察,对其中25家不符合设定要求的单位下发了《现场责令改正通知书》,并督促整改。节能监察大队还加强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监督检查,重点监察用能单位的节能管理制度、主要用能设备达标情况及使用国家明令淘汰用能产品和设备情况。共对115家重点用能单位实施了节能监察,对82家单位的425台锅炉、电动机和变压器等设备实施监测,对违法、违规行为已立案83件。
北京市节能减排服务产业发展也初露端倪。据统计,现属于中国节能协会的北京市会员单位67家,在全国各省市中数量最多。这67家服务公司涉及到建筑、工业、交通等领域,其中以建筑节能为主,占近70%。节能服务公司实力渐强,服务领域向多元服务转变。2007年4月,在对有效反馈的54家公司数据统计后,近半数节能服务公司注册资金在1000万元以上。部分公司已具备良好的资信等级,近1/6的公司拥有良好的银行信用等级。合同能源管理公司推进节能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2006年底,被调查的54家公司累计完成节能项目3537个,节能项目累计投资总额98.3亿元;累计完成绿色照明工程项目数量最多,为1516个;燃煤工业锅炉(窖炉)改造工程累计投资额最大,为31.4亿元。
创新机制 节能减排实现三个率先
北京市还创新机制,在节能减排方面实现了三个率先:该市率先开展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严把能耗增长源头关。市发改委自去年4月1日率先对市级固定资产投资审批、核准或备案权限内建筑面积在2万(含)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项目、建筑面积在20万(含)平方米以上的居住建筑项目及其他年耗能2000吨(含)标准煤以上的新、改、扩建项目进行节能评估和审查,节能评估范围外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实行节能登记管理。截至去年12月31日,节能评估受理窗口共收到156个项目单位的申请材料,其中149个项目办理了节能评估和审查受理。在受理节能评估和审查的149个项目中,有134个项目出具了审查意见。通过评估和审查的项目中,与评估前项目年能耗量相比净核减了10.6%。
北京还率先建立促进清洁生产工作体系,推动企业循环经济深入开展。
2007年,北京市发展改革委等相关部门出台了《北京市支持清洁生产资金使用办法》等四个地方性文件,从政策引导机制、市场服务机制、严格验收管理等各方面形成清洁生产全过程政策保障和监管体系。从政府引导机制上,对于节能减排的投资项目给予政府资金引导;从完善市场机制上,在石化、建材、电力等14个行业,选聘了17家清洁生产审核咨询机构;从严格验收管理方面,组建了300人的专家库,通过现场验收、独立打分,确保企业清洁生产审核效果。对审核过程发生的咨询费用及中高费项目给予政府资金补助。截至2007年底,该市已经有51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获得审核费用补助资金410万元。同时已有三个企业的中高费项目获得政府资金补助。每年可产生经济效益3.39亿元,同时起到了节水、节电、削减SO2、削减COD效果。
北京也率先实施电子废弃物处置补偿机制,减少电子污染物排放。逐步完善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机制,组织城八区再生资源回收主体企业与电子废弃物处置单位对接,要求各区的再生资源回收主体企业回收的废旧家电直送处置,实现厂商直挂。规范行政事业单位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工作,市级行政事业单位的电子废弃物必须无偿交给的具有资质的电子废弃物处置企业进行处理。率先给予电子废弃物处置适当补贴,电子废弃物回收处置示范项目投入运行,截至2007年12月底,已回收处置电子废弃物约9万台,实现了电子废弃物的资源化。
加大投入集中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
北京市还加大投入,集中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首先,城区燃煤锅炉改造顺利完成,中心城区即将告别“燃煤”时代。中心城区完成燃煤锅炉改造1105台。经过9年,全市累计投资25亿元,将中心城区1.6万台20蒸吨以下燃煤锅炉和4.4万台燃煤大灶、茶炉全部改造为使用清洁能源的供暖设施,年削减燃煤600万吨。完成东、西城2万户平房煤改电工程。落实实施优惠电价政策、改造资金补助政策,完成了东城区和西城区2.1万户平房“煤改电”工程。项目为改善平房区低空面源排放,促进平房区保护和环境美化等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国华等大电厂脱硝工程进展顺利。目前,除京丰热电公司外,华能、京能、高井、首钢电厂等燃煤电厂脱硫工程已全部竣工。脱硝工程进展顺利。
此外,北京农村新能源供给走入新时代,风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改变郊区用能结构。太阳能公共浴室进农村。在延庆、怀柔、通州等区县启动村级太阳能公共浴室示范工程,通州区启动村级太阳能公共浴室示范项目,全年投入1500万元,统一制定太阳能公共浴室建设规范和标准,并首批选择30个村进行示范建设。日前竣工的北京官厅风电场一期工程总装机容量为49.5兆瓦,预计2008年1月并网发电,可向北京输送1亿度的绿色电力,供100万户家庭和奥运场馆使用。2010年前完成官厅风电场的二期工程建设,届时装机容量将达到10万千瓦。截至2007年底,全市已有80多家单位使用生物质型煤,发展供热面积突破300万平方米,年用生物质型煤6万吨;生物质型煤锅炉的年生产能力为350MW,可满足350万平方米左右的供热需求,到2010年全市生物质型煤供热面积力争达到1000万平方米以上。
北京还建立了在线监测“千里眼”,全面掌握耗能大户用电情况。北京市50家耗能大户用电实现在线监测。已选定50家耗电大户试行用电情况在线监测,计划于今年11月底前全部竣工。在线监测系统使企业可以随时进行用电的负荷监测、对比分析,实时掌握自身的用电状况、用电水平;政府主管部门则可以对用电超标的企业进行预警提示,掌握工业用电使用效率和重点耗电环节。根据9家试点单位一年取得的节电成效估算,平均每家政府机构一年可以节省用电约3万度,47家政府机构可以节电约140万度,可节省电费约100万元。
|